读《课程指南》有感

 日期:2015年07月30日 点击次数:902

读《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解读》有感

    二期课改如同清新自然的风吹绿了教育的田野,为孩子带来更深远、广阔的天空。二期课改确立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幼儿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注重早期幼儿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化教育,为每一个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为每一个幼儿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创造机会。同时,二期课改也给我们老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能更好地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我认真学习了《上海市学前教育指导纲要解读》。虽然领悟不够深刻,但还是感想颇深。通过仔细阅读《解读》,使我更为具体、深刻、有效地指导实践工作,充分体现出对幼儿权利的尊重,对每个幼儿个性、能力、学习特点的尊重,然而要真正做到尊重幼儿的天性,尊重幼儿内在需要,就必须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让幼儿自由地、愉快地展现自己。在以往的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往往偏重于为幼儿铺设一条求知、学艺的道路而忽视幼儿还有属于自己的世界,最终只会贻害幼儿的健康成长。所以,作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善于顺应幼儿的性情,走进幼儿的情感世界,多一份童心,就多一份对幼儿的内在需求的理解和对幼儿情绪波动的把握。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作为教师的我们正在不断转变自身的角色、地位,明确自身的真正作用,在自我角色转变的同时又给我们的孩子带来了他们的角色转变。首先教师应成为孩子的倾听者、观察者: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观察。注重一日活动中的观察,捕捉着孩子稍纵即逝的现象和变化过程,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获得第一手材料。教师应该是一位细心的观察者,去倾听幼儿谈论的热点话题,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热点,分析幼儿的探索需要,从而确立起幼儿感兴趣的主题。例如:有一次早锻炼时,几个孩子跑到了水池边看起了金鱼来,并招呼自己的同伴一起过来看。一个,两个,一会儿工夫就围了一群孩子,我也凑过去听孩子们饶有兴趣地交谈,有的孩子说自己家里也养了好多金鱼,还向我建议:“我们教室里也养金鱼,好吗?”“好啊。”于是我就召集大家一起讨论养金鱼需要什么东西、怎么养等问题,孩子们的需要在教师的及时调整过程中得到了满足。倾听、观察孩子还体现在教师要关注孩子的已有经验,即孩子现有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其次教师还要成为幼儿的促进者、支持者。教师即促进者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是教师角色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飞跃与突变。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幼儿随时都可能会产生许多问题,但由于年龄的特点和经验有限,他们往往还不会归纳事物的特点,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的介入和引导,使探索深入下去,从而促进孩子的主动学习。

   同时,幼儿的生成与教师的回应也成了新时期教育的新主题。《课程指南》中指出: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是幼儿园课程形成主要方式。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应加强“预设”与“生成”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在我们以往的教育活动中,更多的是教师预设的活动。对幼儿生成的活动则觉得很难以把握。通过《课程指南》的学习,我认识到: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对幼儿的发展具有同等的价值,它们都共同指向教育目标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预设”和“生成”可以说是无时不有,无所不在。因此,我们除了要把握好预设的活动,更多的是要关注幼儿的生成活动。要仔细地观察、分析幼儿,即时捕捉孩子们中间的热点问题,研读每一个孩子,关注孩子们发展的每一个寻常时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纲要》精神:“以幼儿为主体”“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才真做到尊重幼儿的意愿和需要,发现孩子们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有教育价值的东西。满足孩子们探索的需要,提升生成活动的质量,使教师和幼儿都成为课程的主动建构者。例如本学期初开展的《我是中国人》主题活动,新学期刚刚来到,好多孩子都带来了糖果、新年礼物和红红的中国结,由此我们向孩子抛出了许多问题:怎么会有那么多好吃、好玩的?哪里来的?小朋友们各有说法,有的说:去阿姨家做客,阿姨送的;有的说:新年里爷爷奶奶给买的;有的说:和爸爸妈妈去超市购物送的…看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谈论着新年的话题,我们又追加了问题:新年又可以叫什么节?外国人过春节吗?中国还有哪些节日?根据孩子们活动的热点所在,我们安排了收集、谈话、亲子制作展示、美术设计等一系列的活动,让课程追随儿童的发展。

课改,带给我们很多新理念,提供我们诸多新思路,同样也促使我们进行新的思考,在解读、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将贯彻《纲要》精神,遵循《解读》的原则更好地跟上时代变革的步伐。

 

读《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解读》有感
     ———关于课改背景与指导思想

教育是因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从有教育开始同样因为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开始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因此我们也可以总结出教育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幼教界同样也在不断进行着改革,上海作为全国学前教育的一个窗口地带,一直在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继一期课改20年后进行了二期课改,至今也走过了七八个年头了。目前上海市的幼儿园已经全面走进了二期课改。

    上学期在园长的指导带领下一起全面学习了《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我深刻感受到二期课改有着很多新的理念,感觉到自己急切的需要深入的了解。本学期,领导继续抓住二期课改的培训重点,严格要求每一位老师,要求大家彻底学习《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解读》。我觉得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督促自己认真的研读。这一阶段,我仔细阅读了第一章“课改背景与指导思想部分”,通过阅读,使我进一步了解了课改的背景及基本理念,同时也感受到自己对《课程指南》的理解不够到位,也没有在平时的工作中很好的利用。

    1988年,上海教育届开始了“一期课改”,学前“一期课改”的指导思想是: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以保教结合为基本原则,以幼儿身心发展为依据,以幼儿素质启蒙为核心,以综合为特征,以活动为形式,以一日活动为途径的课程模型。“一期课改”促进了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改革,新课程重视幼儿的探索精神、学习兴趣的培养等,这些为之后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面对上海的飞速发展,“一期课改”的理念已经不符合时代的需求,并且也有着很多理念与实践的冲突,在这样的驱动下,“二期课改”应运而生,1998年在中小学、幼儿园正式启动。“二期课改”突出课程的整合、师生共建与教育个别化的要求,努力构建以德育为启蒙、以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优化教学过程、改善学习方式为依托,以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去的评价制度为保障,具有启蒙性、整合性、开放性特征的,充满活力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突出以幼儿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从这两次改革的课程观上我们不难发现“二期课改”在“一期课改”的基础上更注重了幼儿的创新,学习方式,幼儿为本的个性教育等等,完全符合现代社会呼唤创新精神的时代需求。

    由此,我发现每一次的改革都是有一定的基础的,就像科学界的发明总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也正因为这样才能使其越来越进步、完善。人们说“读史可以明智”,可见,从历史中人们可以把事物看得更清楚,并且引以为戒,更好的把握当前。同样当我们了解了“二期课改”的历史背景,会更深刻的理解其含义。“以幼儿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真正去关注、理解发展中的幼儿,并在教育实践中把新的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

    从书中关于《课程指南》使用的案例中我也感受到自己对《课程指南》的使用是很有问题的,使用率也不高,我只是把他作为一个较理论的东西来看,有些自以为看懂了,但是在需要用的时候往往调补出来,于是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写反思、写观察记录的时候会要把《课程指南》放在边上。现在我觉得《课程指南》应该是在制定计划前就参考,在活动时心中有数,在反思是再进行对照反思的,总是应该是时时在心中的。

   作为我们一线教师,往往更关注的是实践,对于理论总是会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这对我们有用吗?经过一个多学习的实践我体会到不是理论没有用,而是我们还没有能力很好的将他们整合。幼儿园老师的工作是繁琐的,常常是没有办法定下心来细细地研究,但是我觉得我们不妨把《解读》作为一本随手可拿的书,在有时间的时候拿出来看看,在轻松的状态下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灵感。“二期课改”的思想需要我们不断的理解深入才能更好的在实践中发挥其作用,产生效果。

 

读《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解读》有感

利用双休日,我静下心来,又一次翻阅了《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解读》,一章一节地理解感悟。如果说,阅读《课程指南》的感觉像走进了超市,我们可以自己选择却又不知从何而起,那《解读》就好比是指引我们购物的指示牌了。通过阅读,使我尽快、进一步了解了课改的背景及基本理念,认识并掌握新课程在目标、功能、结构、内容及评价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引领我在学习实践中更新课程观教材观,领悟“新教材”的内涵,进而不断转变自己的教育行为,提高专业化水平。

《课程指南》指出: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是幼儿园课程形成的主要方式.而预设与生成的能力,又是实施新教材所必须的专业能力,是我们老师必须拥有的能力。

在实际操作中,我的脑子里一直有这样一根弦:当孩子们生成的热点问题与现在进行的主题活动毫不相干时,我们该怎么办?怎样让教师的“预设”和幼儿的“生成”水乳交融?我想,关键还看教师是否善于观察,善于聆听,善于捕捉孩子们产生的热点问题。如,前几天下午,我和孩子们正讨论着有关“小汽车”的问题,突然戴震叫了起来:“下雪了!”往窗外望去,可不是吗?白白的小雪花正在天空翩翩起舞,飘飘洒洒煞是好看。一下子,教室里沸腾了:孩子们手舞足蹈,“下雪啦!下雪啦!”有几个孩子更是跑到窗口,隔着窗户向外张望……于是,我当即决定:“走,让我们和小雪花一起跳舞去!”带着幼儿来到操场,孩子们一下活跃起来。有的奔跑着追逐小雪花,有的伸出小手让小雪花落到手心里,有的仰起头、闭着眼睛迎接小雪花……看着一张张红扑扑的小脸,我想:我的决定是对的,这不正是《指南》所说的,让课程追随孩子的发展吗?接下来,我又请孩子们一起说说:你和小雪花是怎么玩的?你发现小雪花是什么样的?等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课程指南》又指出:幼儿园一日活动均为课程。而“新教材”顺应了新的教育理念,强调课程的整合性。这种整合性,体现在课程目标的整合、教材内容的整合、以及教育教学方法、途径、手段和组织形式等各方面的整合上。

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我努力追随新理念,但同时也碰到了一些困惑:如,在《小兔乖乖》的主题下设计活动方案《兔奶奶的生日会》时,能考虑将目标整合起来;活动过程中,尝试将阅读、音乐、运动、生活和数活动进行整合,但却感觉抓不到重点,不知怎么安排才是最合理的。由此可见,我虽然已有课程的“整合意识”,但在运用能力上还非常欠缺。怎样将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等进行有机的整合?如何把各领域的教育要求和生活、运动、游戏、学习的经验浑然一体地融合于一日生活之中,使幼儿在自然的,综合的,富有生态平衡意义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获得发展,正是我需要学习和努力的方向。

反思过去,发现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过程中,其实我们并不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我们所缺少的是具体的对这些理念的操作、探索和运用。如何提高自己实施新教材的能力?我想,经常保持实践中的反思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平时加强反思:新教材实施得怎样?活动开展得怎样?出现了哪些问题?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功?……及时把这些问题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再带着问题设计组织下一个活动,并注意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活动后通过对照前次活动来总结效果,在得出经验的同时继续抓住新生成的问题。如此周而复始逐一攻克,最后求得自身的专业发展。

《课程指南解读》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指路明灯,它不但给了我们实实在在操作与实践的指导,帮助我们从“困惑到领悟,从观望到尝试、从理论到实践”转变,也给了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自身发展的目标和定位。在解读、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让我们一起走进新课程,演绎新课程!

 

读《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解读》有感

对于在幼教工作岗位赏还是新手的我,从经验来说真的是非常的缺乏。但是也很有幸的通过园领导的帮助与支持,我看到了《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这本书,自己也非常认真地对之进行了学习。从实际情况来说,对于我这样一位新教师,这本书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对幼教也有了一份更深的认识。

通过对《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认真细致的阅读,有几点体会很值得我们和大家共同分享。

1.     要营造一个教育和学习的大社区,用一个社区来教育每一个孩子,强调每个成人的教育和义务。

    孩子的发展是大家工作的目的和价值所在,孩子的身心成长并不是以来与某一方面的力量,必须让社区中的每一个人都清楚自己的教育责任和义务,明确“让大家的孩子好,自己的孩子才会更好”的意义。并且要不断学习如何发挥自己的能力为共同的目标尽力,才能给孩子们较为完善的成长空间,使他们时时刻刻感受到来自每个成人的支持和关爱。

2.     建构幼儿园与社区、家长的互动互惠网络,实现家庭、社区、幼儿园的互动。

现在的幼儿教育不同于以往的幼儿教育。以往的幼儿教育只是单纯的在幼儿里教孩子各类知识,二现在的幼儿教育,则要求幼儿园与家庭、与社区、与社会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互相联通的网络。作为幼儿园要积极开放园内的各种教育渠道,让社区、家长有充分地机会参与到教育过程中,而作为家长,要主动发挥自己的专业作用,向幼儿园提供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使彼此建立在认同和信任的基础上。

3.     家长是教育质量的最佳回馈者,是教育事业和合伙人和教育责任分担者,是幼儿园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教育资源。

我们一直在说的一句话,就是“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看了《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后,我更深且地体会到了这一点,。我觉得家长对孩子发展的影响不是教师可以替代的,从更深一个层次来说,家长和教师对于孩子的影响是等同的,甚至比教师的影响更大。家长应当与老师分享权利和责任,和教师成为平等的实施教育的伙伴。充分的挖掘自己教育资源,为教育发挥更有效的作用。我们还要不断的学习,逐步形成馨的教育观、新儿童观,正确的回馈和评价孩子行为。

4.     家长要成为教育过程中主动的参与者。

作为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资源,家长对于教育的理解会直接关系到他们对教师工作的支持。可在日常的家长工作中我也发现,家长之间差异很大。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重视与教师沟通,关心孩子在家、园两者中的不同表现,或是积极的参与到家园共建当中,以上这些都是源于家长对教育理念的认识不够全面甚至还存在误区。有的认为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不够,有的认为将孩子全盘托付给教师就足够了。于是教师也就成为课改理念的传教者,让家长了解更多的二期课改理念,为幼儿园开展的各项活动提供物质上,精神上的帮助。带着这样的认识,我在召开家长会的时候,在介绍孩子的近况之后,我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介绍新理念与互动沟通上。特别是区角活动中所隐含的教育意义对家长作了介绍,还适时的请家长们收集废旧材料。于是,在以后的几天,我们班的孩子会隔三叉四地手里都拎了一个塑料袋进教师,里面带来了各式的糖果和玩具,是用于开办“小超市”的;各式纸箱是用来搭建“房子”的。袋子中装着的不仅仅是各式材料,还满载着家长们热心、关心子女教育的一片心意。如今,孩子们在我们的"小超市"里学着老板的样子,开始叫卖,也开始了他们的社会性交往活动。如此的家园共建形式还有许多,例如家长助教,请来各方家长和孩子们一起游戏或是学习,让孩子改变之前单纯的以教师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以满怀兴趣的积极性参与到活动中来,也以多种领域的涉猎增加了孩子的知识面。家长对于孩子在幼儿园各类活动的认真看待,同时协助孩子共同完成,这对于孩子的责任心、任务意识等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5.     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场所”,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生的良师益友,家长在教育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课程指南解读》指出――家长不仅是课程的重要参与者,而且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资源。因此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如同两种共体,是充分相融并且相互促进的;而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也是长远而互动的。家长有着丰富的育儿经验,对于我也是一种学习,在与她们的交谈中得到了许多生活经验。孩子们每天来园都会穿得很多,短时间的运动就会让他们满头大汗。早晚天气的变化就需要老师提醒他们脱下衣服,可什么时候要让他们加上衣服呢?傅诗雯的奶奶就教了我一招:一看孩子脸色,二摸孩子手的温度。这简单实用的办法让我在生活中能根据孩子个体间的差异更加得心应手地照顾他们。家长对自己孩子的了解更甚于老师,良好的沟通就促进了教师对孩子的了解,从而让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更好的解决孩子之间发生的问题。

  总之,作为家长要树立大教育观,要实现幼儿园、社区、家长的密切配合,才能促进孩子在原有水平上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才能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孩子是花朵的话,那家长就是那片土壤——为孩子创造出最适宜的环境,付出自己所有的营养。而我愿意是那辛勤的园丁,为花朵浇灌的同时也将土壤翻松。在教师的默默无闻和家长的无私奉献中,我们共同期待明日的百花齐放。

 

读《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解读》有感

二期课改已进入全面推广深入发展法的新阶段。课程改革则是课改的核心,而课程改革的关键子阿于实施新课程,那么如何将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这将是课程改革下一步的工作做重点,为此,我认真解读了《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解读》一书。

通读了《解读》我认为:《解读》的字里行间体现和反映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倡导教育向学生生活世界回归。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解读》遵循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即突出方法上的指导,又强调内容的实用性,《解读》文笔朴实亲切、深入简出,尤其是在实践范畴内,设计了对话、问答、案例等组织形式,对教师的困惑和疑问、观点的误解于实践的误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使教师在建构知识经验的同时,把先进的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尤其是第三章,课程的“预设”和“生成”,我读后印象特别深。

“预设”和“生成”是幼儿园课程形成的方式。学习前,我总认为“预设”和“生成”是两种不同的课程。学习了这章,我了解到“预设”和“生成”是课程的两种形式,不是两种课程。幼儿园课程内容,即可使教师根据课程目标个幼儿兴趣于已有经验,有计划、有目的的设计和安排,也可以是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经验与需要,在与环境和他人交互作用中自主产生的活动。不管是“预设”还是“生成”都是幼儿园的课程,都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活动。

那么,课程的“预设”和“生成”有比例吗?比例是多少才适宜呢?学习后体会到自己的疑问和困惑是多余的,因为“预设”和“生成”是一种动态的课程发展,两者之间也应幼儿兴趣需要的非固定性特点及偶发性变化,而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关系。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育情景,根据幼儿的即时兴趣和需要来动态性的把握课程的“预设”和“生成”。如果我们用“预设”和“生成”的时间比例来衡量两者的关系,就会导致“穿新鞋、走老路”,影响和限制生成课程应有的地位和价值。“预设”和“生成”彼此应该相互渗透相互转换。

对于我们有较长教龄的教师来说,对于预设课程应该能够较好的把握,但是对于生成课程,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着困惑,《课程指南》中指出:善于发现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可以捕捉幼儿的兴趣并生成课程呢?《解读》告诉我们,教师首先要关注幼儿当前的学习主题、幼儿争执和错误、幼儿身边的人、社会热点话题、变化中的自然现象、突发事件,其次,教师还要判断生成的价值,幼儿的兴趣需要于课程目标和内容是否相关,个体兴趣和需要是否会转化为大多数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生成的内容是有价值的,

通过学习我还了解到,课程生成的时机把握,课程的“预设”和“生成”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挑战等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的学习、案例的解读,对我在教育的理念运用到实践中大有帮助。

 

读《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解读》第三章有感

第三章的内容让我们知道课程中的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一个个的案列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同时也给我们一一解剖了。站在一线的我们,对于这些案列是非常的有价值的,因为这是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而且也是我们正在和将要实施的。他让我们理解了预设中也有一定的价值,因为教师本身水平的有限,预设设计的教育方案不一定考虑周全,在加上预设课程实施中有很多不能确定性,很难准确预设和控制。

因此,预设方案不一定能表现的十分完美,因此很难有生成的东西,而且成是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和他人的交互作用中自主产生的活动,在我们自己活动的时候,我们是这样进行的就利用、生活化的情境故事《小鸭找家》,把幼儿的注意带入活动中。如:要知道爸爸、妈妈的名字,自己住的地方,迷路的时候就能找到家等等,使幼儿在活动中有话可说,产生自由、积极的语言交往意识;第二是“做游戏”, 我根据小班幼儿爱动、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整合《领域活动》中“小动物的叫声”这一内容,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玩“动物游戏”,激发幼儿表现的欲望。最后,为了更好地体现幼儿的生活经验,把小动物找家的操作活动融入进来,让幼儿有更大的空间表现自己。同时我还不失时机地注意观察、了解了幼儿对小动物的已有认识,更好地调整教学计划,安排活动内容。
  我认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产生的一些新思路、新创意,所补充的生成的活动等,都可以进而不断地丰富活动内容。

总之,在活动中,教师应当有效地选择和整合活动内容以及活动方式、方法。要转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再创造者。

 

上一篇:课程指南 解读 

下一篇:《课程指南》说明 

上海宝山区月浦博爱幼儿园咨询热线:021-36301047    021-36301054
沪ICP备15004445号  
 沪公安备 31011202006674号